2022-06-15 21:16:00
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纷纷跟进。5月3日,澳大利亚央行时隔11年来首度加息。随后,澳央行6日再度大幅上调通胀预期,指出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专家指出,美联储加息引发全球各国被动对冲,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深远影响,特别是新兴市场或将深受其害。
避免滞胀成难题
当地时间5月3日,澳大利亚中央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将基准利率从0.1%提高25个基点到0.35%。这是澳央行自2010年11月以来首次加息。
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在截至今年一季度的12个月里,该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了5.1%,为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远超澳央行设定的2%—3%的通胀目标。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分析,澳大利亚是全球大宗商品主要出口国,受近期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增长利好,该国经济运行和就业状况相对良好。同时,澳大利亚不是制造业大国,能源和工业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近期全球能源价格和进口工业品价格受俄乌局势等因素影响出现大幅波动,导致澳大利亚通胀率居高不下,也给该国产业的运行带来了压力。基于上述状况,澳联储对采取加息手段抑制通胀表现出更强的信心。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分析,澳央行选择在5月加息,一方面是为了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以稳定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或与即将在5月21日展开的澳联邦议会选举有一定相关性。
“西方国家领导人的支持率和本国通胀率往往呈现明显的反比走势。通胀率太高会使民众‘用脚投票’,导致领导人的支持率大幅下降。”苏培科说。
近期有多名澳经济学家预测,澳央行除在5月加息外,未来还将进行一系列加息行动。
在胡麒牧看来,澳央行加息引发房贷成本的上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该国消费;同时,资金成本的上升也会抑制企业的投资活动。因此,澳央行加息或将对该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作用。
胡麒牧判断,目前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的衰退风险相对有限。从短期看,加息可能会对抑制通胀起到一定效用。但从长期看,澳大利亚或面临滞胀风险,继续采取加息手段是否有效尚待观察。
“一般来说,通胀意味着经济运行过热,需要通过加息手段‘踩刹车’。但在疫情期间,各国大量释放流动性产生资产泡沫,同时供给端也受到压制,上游原材料和能源的缺失,导致供给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继而引发产品价格上涨。因此,在澳大利亚出现的通胀,实际上主要来自于供给冲击和国际价格传导。”胡麒牧说。
胡麒牧指出,采取加息手段抑制通胀,将同时对消费、投资行为产生压制。采用何种手段平衡抑制通胀和维持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澳大利亚等国在疫情期间治理经济时的难题。
新兴经济体面临冲击
在疫情导致的经济低迷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和资产价格起到了支撑作用。随着通胀水平飙升至数十年来的高点,各国央行正在收回这样的做法。在一些批评人士看来,银行早就应该采取这样的回撤行动。
5月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加息50个基点,加息幅度为美联储22年来最大的一次。多国央行纷纷宣布在5月开启加息进程。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5月5日将基准利率从0.75%上调至1%,印度央行5月2日至4日宣布加息40个基点至4.4%,巴西央行4月将该国基础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至12.75%,升至5年来最高水平。
“各国央行对美联储今年将多次大幅度加息已有明确的判断,因此做出了提前避险的考量。”苏培科认为,各国若不及时跟随美联储“脚步”同时加息,必将导致本国市场流动性缺失,货币吸引力下降并贬值。因此,各国央行5月宣布加息是一种被动对冲策略。
苏培科指出,美联储大幅加息或将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严重的次生灾难。“在疫情发生以来,美联储通过长期的量化宽松,释放出的流动性是史无前例的,而在应对高通胀迟缓后,为转嫁自身危机成本又激进加息,或将对全球市场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被称为量化紧缩的这一波新政策极大概率会推高借贷成本,并让流动性陷入枯竭。在全球经济受到乌克兰战事冲击之际,缩表与加息的双重影响将让经济基本盘进一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胡麒牧指出,美联储大幅加息将导致全球避险情绪上涨,大量资本回流至发达经济体,导致新兴经济体遭受的负面影响更大,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情况将更严重。这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和债市都将带来压力。
胡麒牧认为,与澳大利亚相比,欧洲国家缺乏资源自给能力,俄乌冲突以来受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影响更大,从而面临着更严重的经济增长风险。因此,欧洲央行在“抑通胀”与“保增长”之间面临更困难的抉择,其加息的步调慢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对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而言,美联储加息后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将意味着本国货币或资产失去吸引力。因此,全球资本市场中只有美国仍掌握着主动性,其他国家只能选择被动跟随和对冲。”苏培科说。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