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污名化与歧视,世卫想给“猴痘”改名

2022-06-15 23:47:02

KVB http://www.kvb-yyds.com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刘皓然]为避免污名化与歧视,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正在考虑为“猴痘”重新命名,希望各界今后不再使用“猴痘”(Monkeypox)一词。新命名目前尚未确定,但有媒体推测其将类似于“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尽可能实现客观化与中立化。

美国《新闻周刊》14日报道称,数十名非洲科学家于10日向WHO提交报告,呼吁国际社会对猴痘病毒进行更中立化的医学归类,承认该病毒向欧洲国家外延,并尽可能减少其对国家、区域、经济和人类族群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传染病专家表示,在学界看来,猴痘这种叫法并不符合WHO的传染病命名指导方针,即规避地域概念与动物名称。

截至今年5月,猴痘病例已出现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患者总数超1500人。然而,国际舆论对猴痘仍存在严重刻板印象,认为该疾病是“非洲专属”。尼日利亚救世主大学学者举例称,一些所谓主流媒体在报道西方国家猴痘病毒传播时,配图却来自非洲未成年人。此外,猴痘的“猴”字也带有一定误导性,因为该病毒已在多种哺乳动物身上出现,且传播源头至今未知。

WHO突发卫生事件规划部门负责人表示,学界的呼吁已得到WHO广泛支持,或将很快对猴痘进行重命名,新名称今后将取代旧名称出现在各类官方声明、医学刊物以及媒体报道之上。不过据美国医疗健康新闻网STAT报道,WHO本身并不具备为病毒更名的权限,这项工作是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方面的职责范围。

相关报道

猴痘全球蔓延 WHO重新评估其公共卫生紧急等级(看看新闻knews)

猴痘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态势越滚越大。世卫组织负责人谭德塞在周二新闻发布会上的宣布,世界卫生组织将召开紧急委员会会议,以评估猴痘爆发是否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基于目前猴痘爆发的广泛地理位置,我们认为,处理猴痘需要全球国家协调一致的反应。” 谭德塞表示。

今年内已39个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1600多例确诊病例和近1500例疑似猴痘病例,其中包括7个多年受猴痘困扰的国家和32个新感染的国家。先前受影响的国家已报告有72人死亡。目前,世卫组织正在积极向巴西政府核实那里与猴痘相关的死亡新闻报道。除此之外,出现新感染案例的国家迄今尚未报告任何死亡病例。世卫组织负责人表示,猴痘全球爆发的状况“显然不寻常且令人担忧”。为此,谭德塞决定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召集突发事件委员会。

“今天,我们还发布了关于使用天花疫苗治疗猴痘的临时指南。世卫组织不建议大规模接种天花疫苗已预防猴痘。虽然天花疫苗有望对猴痘提供一些保护,但临床数据有限,供应有限。” 谭德塞说道。尽管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疫苗,但它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和医嘱“明智地”使用疫苗。

世卫组织将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PHEIC) 定义为:跨国病毒传播且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而且可能需要各国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非同寻常的紧急事件。目前,有两种病毒传播被定性为受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一个是2014年开始的脊髓灰质炎,另一个是2020年的新冠。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罕见疾病,该病毒于1958年首次在猴子身上发现。感染猴痘的症状有皮肤上出现像水痘的皮疹。科学家们尚不清楚人们是如何从动物身上感染猴痘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根据数据认为,猴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性疮、结痂或体液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它还可以在人与人之间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中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早期数据表明,同性恋、双性恋和其他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占很大比例。世卫组织表示,目前控制这种疾病主要依赖于监测、追踪病例和隔离患者等措施。

此外,由于30多名科学家上周撰文称,目前的名称不符合世卫组织建议避免使用地理区域和动物名称的指导方针, “迫切需要一个非歧视性和非污名化”的名称后,世卫组织声称正在与专家商量为“猴痘”更名。

全球病例破千,猴痘能通过空气传播?(中国新闻周刊)

猴痘也可能像新冠病毒一样通过气溶胶传播

人们对于猴痘是否能通过空气传播的担忧,正在加剧。

近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下简称CDC)突然改变了旅行者预防猴痘的指南,将“戴口罩”列入其中,称“戴口罩可以帮助保护你免受许多疾病的侵害,包括猴痘”。

《纽约时报》对此评论说,这一转变提示当前猴痘暴发过程中很少被讨论的一个方面: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至少在短距离内可通过空气传播。

虽然,这一旅行建议很快被删除,理由是避免对这种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产生“混淆”,但是CDC仍强调,在猴痘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猴痘患者密接者应该考虑戴口罩。

有分析认为,CDC在预防方针上的转变或许在“暗示”,猴痘也可能像新冠病毒一样通过气溶胶传播。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示,“CDC删掉了(戴口罩的建议),不代表不需要戴口罩”。

自5月7日英国报告这轮首例病例以来,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现猴痘病例。世界卫生组织6月8日表示,据最新数据,已收到来自29个非猴痘流行国家的1000多例确诊病例报告。

已隐匿传播数月

猴痘不是一种新疾病,因1958年首次在猴子身上发现而得名。1970年,刚果发现了第一例人类感染猴痘病例。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类似于天花,感染后也会出现相似症状,但更为温和。

一般而言,人感染猴痘的初期会出现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大多情况下,猴痘症状2至4周内自行消失,但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新生儿、儿童和有免疫缺陷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症状和死亡风险。

多年来,猴痘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主要是因为其较弱的传染性和较低的病死率。

猴痘病毒有两个进化分支,分别是西非进化分支和刚果盆地(中非)进化分支。刚果盆地分支似乎更能引发严重疾病,此前报道的病死率高达10%左右,被认为更具传染性;西非分支病毒的感染往往引起自限性的疾病,偶尔导致某些个体的严重疾病,其病死率约为1%。

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疾病信息通报,初步数据分析表明,在欧洲和其他非流行地区检测到的猴痘病毒株属于西非进化分支。

据美国联邦卫生官员表示,目前该国多数病例与欧洲病例都属于相同病毒株,不过有2个样本中检测到不同的病毒株,它们与此前2021年从尼日利亚返回后出现猴痘症状的一例患者的病毒基因测序相似。

这意味着,美国早在这波猴痘疫情暴发前,就可能已有病毒在境内“隐秘传播”,只是扩散程度不大,或是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发现不同的猴痘病毒株,说明目前的传播是通过多种来源、多次从非洲传入欧洲等地。”金冬雁分析,这些累计发现的猴痘病例,并非一蹴而就,相当于通过回顾性调查把过往的病例也挖出来了。

他进一步解释,以前可能也存在过猴痘感染病例,但当时并未被发现,所以看起来好像是突然暴发的。但其实不是,这轮猴痘疫情在5月7日首次发现前,可能至少已经隐匿传播几个月甚至更久了。

能通过空气传播?

“不同寻常的是,现在在通常没有猴痘病例的国家出现感染病例,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暴发。”世卫组织首席猴痘专家Rosamund Lewis博士表示,大多数患有猴痘的人症状不会很严重,世卫组织之所以将其划为中等风险,因为猴痘正在以前从未报告过的地方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发展迅速。

据了解,猴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身上的体液或疮口,或直接接触接触过体液或疮口的材料(如衣服或床单)传播。

此前CDC删掉了猴痘旅行健康通知中关于“戴口罩”的建议,未对空气传播作出回应。不过,在6月9日发布的猴痘应对方针中,CDC建议感染猴痘的人如果与他人可能近距离、面对面接触时,应戴上口罩。在医疗机构中,疑似或确诊猴痘感染的患者应安置在单人房间内;任何可能传播口腔分泌物的操作(如插管和拔管)都应在空气传播感染隔离室进行。

那么,猴痘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吗?

“当人们近距离、面对面接触时,它也可能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CDC刊文指出,在当前的猴痘病例中,感染者通常与其他感染病毒的人有密切、持续的身体接触,包括性接触,以及接吻、拥抱或接触猴痘疮的身体部位等活动。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教授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猴痘病毒可以通过唾沫传播,但这不等同于空气传播。“一般来说,猴痘病毒都是通过直接接触,即便在近距离的情况下,也很少能通过空气传播。”他说。

CDC也刊文指出,空气传播与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之间存在重要差异。当小病毒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并可以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时,就会发生空气传播。这些颗粒可以在气流中传播,有时甚至会感染在感染者离开后进入房间的人。相比之下,猴痘可能存在于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等飞沫中,这些飞沫会迅速从空气中脱落。但猴痘的远距离(如空气传播)传播尚未见报道。

金冬雁表示,按照之前天花病毒确定的传播途径来看,飞沫和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接触到感染者身体破损的痘)是猴痘病毒可能的传播方式。

这轮疫情中,目前所发现的猴痘病例主要是同性恋、双性恋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不过,猴痘是否可以通过精液或阴道液传播,目前尚不清楚。

在金冬雁看来,一般认为,当前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接触过程中的传播,但目前无法证实其是怎么完成传播的,相关证据链还没建立起来。他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男性患者大多是接触其他感染者生殖器附近破损的痘之后,被传染的。

世卫组织提示,感染猴痘的风险不仅限于性生活活跃的人或男男性行为者,任何与具有传染性的人有密切身体接触的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多国严阵以待

随着猴痘疫情的持续扩散,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严阵以待。

6月6日,美国CDC将针对猴痘疫情的警报级别上调至二级(总共为三级),以应对近期猴痘疫情的暴发;英国卫生安全局在6月7日发表的一份公报中,将猴痘列入应报告的传染病。

韩国政府6月8日发布将猴痘指定为二级法定传染病的告示,同时还计划引进第三代猴痘疫苗。在二级传染病出现或流行时,须在24小时内进行申报,而感染者须接受隔离。

据了解,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的疫苗,但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同属病毒,这种相似性使得天花疫苗对猴痘具有交叉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天花疫苗(牛痘)可以保护人群免受猴痘的侵害,有效率约为85%。

为了应对潜在的传播风险,美国表示,现有3.6万剂疫苗正在发放给接触过该病毒的高危人群。另外,英国、德国均表示,已经下单购买了疫苗。

我国海关总署于近期也将猴痘纳入严防对象。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在6月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有能力通过对疑似病例临床标本开展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输入的猴痘病例。

据许文波介绍,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建立了针对猴痘病毒基因双靶标的检测方法,并已在非洲塞拉利昂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可以及时发现输入的猴痘病例。

“未来不太可能在国内出现大规模传播。”金冬雁说,接种天花疫苗在体内所产生的免疫作用是终身的,一般目前40岁以上的人群都打过天花疫苗,体内存在免疫记忆,这相当于这个群体在整个人群中搭建了一个“中间屏障”。

他说,“即便出现零星的病例,也不太可能在国内大规模暴发,出现广泛的人际间传播。”

作者:牛荷 (niuhe@chinanews.com.cn)

微博相关科普

责任编辑:祝加贝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多米网版权所有